IoT重新定義IDM模式,國內傳感器或將迎來歷史轉折
發布者:瀏覽次數:
傳感器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三大基礎之一,是當前各個國家爭相競爭拔高的技術之一。
目前,全球的傳感器市場在不斷變化的創新之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根據研究數據來看,2018 年全球傳感器行業市場規模已突破2000 億美元,未來 5 年全球傳感器市場將保持 8%左右的速度增長,到 2024 年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284 億美元。
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傳感器領域的技術在物聯網和消費電子等風口產業的推動下,在現有基礎上產生了更廣的延伸和更大的提高。
IDM或許才是國產崛起要素
傳感器作為半導體產業組成部分,雖然只有產業總量的5%左右,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集成電路該有的產業鏈,傳感器同樣擁有。
按照傳統的行業定義來看,傳感器廠商能夠完成傳感器芯片的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產業鏈環節,這類廠商稱為IDM模式。
IDM模式具有設計、制造等環節協同優化的優點,有助于充分發掘技術潛力;能有條件率先實驗并推行新的半導體技術。
同時,傳感器芯片國產化也是國家重器和行業發展的關鍵。在2020年物聯之星的評選活動中,獲最具影響力傳感器企業獎的10名獲獎名單中,一共有7家IDM傳感器企業入選,其中有6家是本土企業。在MEMS IDM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領域深耕近20年的廣州奧松電子有限公司是入選企業之一。可見,對于在傳感器行業中,尤其是物聯網傳感領域里,IDM模式依舊是受到行業認可的標準之一。
IDM模式雖說不好做,但是在抵御外部風險和迎接行業契機方面可以說是不二之選。在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交通、家電、農業等傳統應用場景下,IDM有著絕對的成熟供應鏈優勢。同時,伴隨著5G、AI、IoT、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來看,智能傳感的算法升級、多傳感器融合算法,以及在建立技術壁壘上,IDM模式都能夠從容應對。
反過來看,雖說國內80-90%的傳感器芯片都是進口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將這絕大部分由國外企業所占據部分的市場份額轉化成國產市場占有率,這里面的因素會有很多,例如國外產能大幅降低、國內客戶需求熟悉程度、供應鏈完善等等。目前,奧松電子研發的溫濕度傳感器系列產品、AO-07氧氣傳感器、ADP810數字型差壓傳感器、AFM3000氣體流量傳感器等產品性能優異,質量媲美國外一線產品,技術的不斷突破推進了國產替代,實現國產市場占有率的轉化。
2021年,奧松電子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奧松半導體(珠海)有限公司首期投資30億元的8英寸先進MEMS特色半導體IDM產業基地項目落地珠海,該項目不僅是奧松新一代MEMS特色半導體傳感器芯片制程升級、品類及產能擴充,還將面向大灣區及國內外相關產業開放部分MEMS特色半導體晶圓代工、設備共享、技術支持等服務。
所以在今年以及未來,我們能夠看到更多的IDM傳感器廠商崛起,是個挑戰也是契機。
IoT重新定義IDM
放在10年前,IDM模式的傳感企業只涉及傳感器芯片的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產業鏈環節,但是現在,IoT給這些IDM廠商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產品和業務想象空間。
奧松電子近年來推出的傳感器定制化解決方案,也是在布局高增量的IoT場景,為各行業客戶提供智能化場景所需的定制化芯片、傳感模組等,幫助客戶促進項目場景落地。
從市場規模來看,《2020年移動經濟》報告指出全球物聯網收入在2025年將達到1.1萬億美元。這個數據與我們開頭介紹的2024 年傳感器市場規模將會達到 3284 億美元相比,超過3倍,蛋糕十分誘人。
業內人士認為,在IoT的影響下,傳感器芯片的價格、性能以及性價比或許并不是衡量一家傳感器企業市場反饋的絕對標準,以終端匹配能力、解決方案普適能力為標準的物聯網項目將會是對IDM傳感器企業的標準之一。
IoT時代下,傳感器廠商的“新IDM模式”應運而生,從芯片(材料)、模組、終端、平臺、傳感網、解決方案、場景項目。這種新模式新模態將會始終貫穿于IoT前進的道路上,才能滿足萬物互聯場景化、碎片化的復雜需求。當然,除了IDM廠商之外,在模組、終端等方面能夠適應IoT屬性的傳感器企業亦能分得一杯羹。
在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下,奧松電子為了把握物聯網發展動向,提升市場影響力,將于2021年8月18日-20日在深圳(福田)會展中心參加IOTE 2021國際物聯網展,展位號2C61,進行產品和解決方案展示。